牛腹闹春鼓 东兴信息网,发表于:2014-12-17 13:29:20 |
老家祖传有几面大老鼓,文物所王所长邀我带他去看。那鼓始源于1739年,闹春乐民,祥和社稷为目的而成立《庆万家乐鼓队》的旧产物,清嘉庆年间最盛行,一直继承、发展和传播,有275年的历史。据施氏家谱记载:“康熙盛世,孔驮龙岗坡,天运、仁普二公,伐大圆木挖心成空腔,牛皮裹口,弦调音,牛腹状,高五尺,三、四壮汉难抬走,十五面合成队,摆人字列,敲其声如惊雷,闹春声传百里,八面威风,欢天喜地,此物牛腹闹春鼓也了。”
关于“牛腹闹春鼓”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的一个春天,碧翠湖出现一个水怪,兽头马身,狰狞凶残,危害家禽,弄得鸡犬不宁,人们曾几次擒杀,水怪沉伏湖底逃生。有一次,一个牧童赶来15头大水牛,潜入湖底和水怪决斗三天三夜,牛群和水怪同归于尽。从此,村民生活才安静。为纪念那些大水牛,人们用牛角做号,牛皮做成15个牛腹形大鼓。在开春时,人们擂鼓开春,擂鼓喧天,庆祝安宁,并从第二年起,每年农历三月初四,用艾叶、糯米粉、黄糖等舂和,用花生、芝麻打粉溶黄糖作馅,制圆馍,外包芭蕉叶蒸熟,叫“艾馍”,喂入牛嘴敬感牛恩,叫“敬牛节”。
“牛腹闹春鼓”的制作工艺特别。人们采用回音、颤音好的樟树、鸭脚木、木棉树为上料,在60-90公分大,长150公分的树径上,挖空树心成圆洞做“鼓腔”,用干老水牛皮把大口盖住叫“鼓皮、鼓革或鼓面”。四周用48条笔杆粗牛筋做“鼓弦”平衡拉紧使鼓皮张紧,敲击“咚咚咚”直响,醇厚动听。
“牛腹闹春鼓” 共有15个,形成一鼓队。鼓队有母鼓(指挥鼓)一个,稍大,写上“施”大字样。有子鼓14个,按顺序排列各有鼓名:人、面、桃、花、相、映、红、催、生、五、谷、庆、万、家。擂鼓时,14个子鼓列队成“人字”型,两旁配有两口大锣和一个镲,敲打能发出15种不同声音,声声喧天。
几百年来,“牛腹闹春鼓”是屯里人的心头宠物。屯里人听说我们要把鼓拉走,都围着鼓四周,这里端详、那里抚摸。还对着我们说:我们祖辈惜爱鼓,爱闹鼓,逢年过节,国家重大喜日,我们都在碧翠湖畔擂鼓庆贺,形成我们的传统习俗。因为它能够增加热烈的气氛,还能鼓舞士气,于是便成了威风的化身,时代进军的号角。民国19年5月,粤军陈炯明部陈文波、杨载新率300余人,从东兴进入上思县城至昌墩一带,并在昌墩、叫丁等圩派收捐税,围攻孔驮屯。人们自发组织起来拿起土枪炮,敲响“牛腹闹春鼓”呐喊抗击,杨载新部大败,溃逃邕宁大塘乡。1945年,日本鬼子宣布无条件举白旗,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天宫二号畅游太空等等,屯里男女老少都擂起“牛腹闹春鼓”,唱起歌,一片狂欢。
说起鼓文化,王所长如数家珍。鼓是精神的象征,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烧制的“土鼓”,土鼓标志着农耕文化型舞蹈之开端。从《周易》:“鼓之舞之以尽神”的记述可知,早在商周时代不仅出现了原始的鼓舞形式,而且鼓与舞相结合的乐舞形式,已成为鼓舞、激励人们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中国的鼓,花样多,分布广泛,且负有盛名。太原鼓乐,成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使凤阳声名显赫,西安鼓乐,是“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广西是鼓乐的海洋,有腰鼓、盆鼓、铜鼓等,而铜鼓便是壮族人民的骄傲。上思最早发现有鼓是唐朝。历史记载:腰鼓,很小,陶瓷鼓身,兽皮面;盆鼓,稍大,用于舞狮、舞龙敲击;鼓身高大,鼓声最洪亮,声名远播的是“牛腹闹春鼓”了。因为“牛腹闹春鼓”的结构特别,鼓腔比一般鼓空开:胸怀远大,蕴含虚怀若谷的精神。
回复 |
www.538100.cn©东兴信息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许可证号:桂ICP备07003839号-4 桂公网安备45068102000016号
东兴信息网,东兴市房产信息,东兴供求信息,东兴人才网,东兴红木批发市场,东兴旅游画报,东兴企业名录,东兴知道,东兴论坛,东兴网,东兴热线,东兴市生活信息免费发布平台
东兴信息网(www.538100.cn)联系人:黄先生13788103312 | 营业时间:09:00-17:00(周一至五) | 营业地址:东兴市新华路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