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为拯救将消失的古文字字喃奔波的京族老人 东兴信息网,发表于:2010-9-25 12:09:53 |
在广西东兴市江平镇氵万尾村一座寻常的渔家三层楼房里,有位带着老花镜的老人,正伏坐在材料堆叠得满满当当的桌案前,俨然一位严谨专注的学者。如今,他每一天的工作就是将收集到的京族史歌由字喃翻译成普通话、汉字。每一天,他老伴已在楼下叫了几次下来吃晚饭,每次他总是应一声:“就来就来。”
当老人一边慢慢地伸着腰身一边从楼上走下来,他老伴总是半嗔半笑地埋怨着:“哎,每天都这样,饭弄好了都不肯下楼!”。
“我是在跟时间赛跑呀,这个事情哪能等得了啊!”
说话者正是记者近日前往采访的苏维芳,一位每日为拯救即将消失的京族字喃而奔波忙碌的京族老人。他每天的工作有时比临退休前几年的上班更忙碌。
一篇报道触动抢救字喃心念
1942年出生的苏维芳是土生土长的氵万尾人,跟很多京族人一样,从小就是听着“哈”歌长大的,又与很多人不同,他响应抗美援越的号召应征入伍,经过集中培训后调到前线当越语翻译。战事结束后,苏维芳回到广州军区,在继续与越南语言文字打交道的同时,又被前后三次送入高校学习中文。有良好的中文基础、精通京族字喃、越南文字,这缺一不可的三个条件,让苏维芳理所当然成为京族中惟一一个字喃古籍整理工作者。
2000年,广西日报一篇《救救京族字喃,留住京族文化》的报道深深触动了苏维芳的心。如今富裕起来的京族人民依然保留着“唱哈”“听哈”的习俗,但是真正认得、讲得、懂得字喃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京族古老的历史古籍文化都是用字喃记录的,现在年轻人不关心、不学习字喃,那几个懂字喃的老人死了,以后京族的很多东西就没有办法传下去了,那些祭文、民间歌谣、传说也无法整理保存。我们广西11个少数民族,已经有9个民族出版了古籍译本,我们京族还是个空白。破四旧、文革期间,绝大多数字喃古籍已经被烧掉了,现在再不整理,很多京族文化就会失传了。”
2001年,退休回家的苏维芳去哈亭参加哈节,这一京族特有的节庆吸引了很多新闻媒体的记者。哈妹们精彩的演唱引起一阵阵掌声,有一位记者向站在一边的苏维芳求教,希望他能够帮忙翻译一下。这个看似简单的请求一下子有些难倒了苏维芳。“我离家几十年,对很多字喃的把握已经有些生疏了。当时感觉有些惭愧,连自己民族的文字都搞不清楚,不知道是我个人的悲哀还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也就是从这时起,苏维芳决心将自己已经放下近40年的字喃重新拾起来,不仅要自己学会,还要把这一京族文化遗产保护好。
共收集了京族民歌2450多首
苏维芳的外公阮其福是京族最有名的“道公”(祭师、法师),苏维芳小时候就常听外公讲《宋珍歌》。后来,外公用了3个月时间,凭全力将《宋珍歌》抄录成册送给外孙,并教其识、读。这些本领在后来苏维芳担任氵万尾团支部书记兼文艺宣传队长的时候发挥了作用,他把这部堪称“京族长恨歌”的民间爱情故事改编成小戏进行表演,深受三岛群众欢迎。于是,苏维芳的字喃“复习”也就从这本《宋珍歌》开始了。几经周折,苏维芳从早年的朋友那里找回外公送的那本手抄歌本,他一面通过翻字典、请教懂得字喃的老人来研读,一面自己开始了翻译工作。也正是对这本书的重新研读,让他深深感到字喃文化的精彩。
2002年4月,氵万尾的天气已经有些炎热了,时年60岁的苏维芳,开始走访哈妹、收集民歌。“当时京族三岛真正懂得字喃的人只有7个,并且这些人已经年岁很高,所以这个工作是迫在眉睫。”利用两年的时间,苏维芳先后走访84个人,其中最老的哈妹已有92岁高龄,有一位哈妹他就亲自拜访了20次。为了收集到更多可用的资料,他甚至到越南芒街寻找相关人员了解情况。到目前,苏维芳共收集了京族民歌2450多首,近19万字。在广泛收集整理的基础上,苏维芳编写了《京族字喃传统民歌集》(一、二两部),另收集了100多本歌本,已完成了20余本歌本和文献资料,2007年9月出版了《京族喃字史歌集》。目前,香港大学出版社正在与他联系,准备出版《京族哈节祭文与有关文献》。
收集、整理、翻译字喃(用国际音标注音、译成汉字),是苏维芳退休以后全部生活的中心。每天清晨起床,洗漱完毕后,他就坐在书桌前,一日三餐都要老伴“千呼万唤”他才肯下楼来。“民歌的收集整理工作是非常复杂繁琐的,另外,那些老人们年岁已经很高了,所以我真的是在跟时间赛跑。现在眼睛明显不如以前了,但是手头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常常晚上要忙到凌晨一两点钟。”
“要让京族的字喃永远传承下去”
除了收集整理史歌,苏维芳还在氵万尾组织了字喃培训班。坚持每个礼拜上两节课。“美国福特基金会帮助三岛建立了京族文化开发中心,最近要办2个班,一个是独弦琴班,一个是字喃班,让我当字喃教师。虽然是义务的,可想到我能为自己的民族做点事,心里很高兴。”确实,字喃的收集整理工作不仅需要有心、有语言文化基础,更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为了做好收集工作,苏维芳不仅出去走访,还定期组织座谈会,这所有的费用都是他自己承担的。
作为一个民间自发的文化拯救活动,让苏维芳高兴的是得到了很多机构和单位的重视,也得到了很多关注字喃的人的支持。“前几年有位越南老人给我写信,他在越南的报纸上看到有关我的报道就写信来跟我拜师,每年还有很多留学生来氵万尾了解字喃的情况。另外日本、韩国等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学者、记者也来这里采访,他们对中国的文化非常重视。”更让苏维芳欣慰的是还有不少年轻人加入到字喃工作中,其中陪伴他最久的就是广西大学中文系毕业、现在东兴市宣传部工作的京族小伙子苏凯。“现在像苏凯这样能静下心来研究京族文化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现今苏维芳手头所有的打印或校样稿,基本出自苏凯之手,他为此付出了很大的精力。苏凯说:“我们京族的文化自己都不关心,谁来关心?”
很显然,苏维芳、苏凯两代京族人,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京族传统文化的拯救者,他们更乐意把自己当作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因此并不特别寻求太多的理解和回应,也不强求子孙继承他的整理工作,心态非常平和。但是有一点,苏维芳老人说得很郑重:“字喃的整理工作我会一直做下去,现在正打算申请一个京族字喃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以后慢慢成立一个博物馆,让京族的字喃永远传承下去。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必将消亡!”
链接:字喃
字喃,又称喃字,意为“南国的文字”。13世界末,越南在使用汉字的基础上,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来表达越南语言的文字。在字喃产生之前,汉字已经在越南使用了一千多年,而且一直是越南官方文字。但由于汉字毕竟是外来文字,它与越南语口语脱节,越南人用它来表情达意颇不方便。于是,很早以来,越南人就力图借助汉字的字形来构造新文字。字喃的造字方法有三种。一种是形声法,它是把两个汉字合成一个字喃,其中一个汉字表音,另一个表义。另一种是假借法,是借用一个汉字来表示与之读音相近的字喃,如借用“固”来表示“姑”的含义。还有一种是会意法,也是用两个汉字组合而成。在越南语言文化历史上,字喃的写法一直没有固定下来,以及上位者的不推广,使得使用的层面不广。一方面是因为政府高官主要都是使用汉语和汉字;其次,文化较低的人亦未必有机会学习。再者,字喃很多都是以形声造字,所以必须先读通汉字才能懂字喃。而知识分子了解汉字后,又不愿使用字喃,造成流传不易。此后法国传教士在越南推广罗马字拼写越南语后,使用字喃的人几近绝迹。
回复 |
www.538100.cn©东兴信息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许可证号:桂ICP备07003839号-4 桂公网安备45068102000016号
东兴信息网,东兴市房产信息,东兴供求信息,东兴人才网,东兴红木批发市场,东兴旅游画报,东兴企业名录,东兴知道,东兴论坛,东兴网,东兴热线,东兴市生活信息免费发布平台
东兴信息网(www.538100.cn)联系人:黄先生13788103312 | 营业时间:09:00-17:00(周一至五) | 营业地址:东兴市新华路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