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第一次听说东兴市江平镇,脑海中就被植入了“富有”的印象,当然,这个“富有”自然是物质上的。4年后,深冬入江平,“富有”的印象再次来袭,然而,这个“富有”更多却是文化上的。
这个自明洪武元年始依山、傍海、沿边而建的重镇,沉淀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京族、边关、海洋、长寿、岭南等多元文化和中西文化完美交融。近年来,江平镇共投入了3000多万元用于文化项目的保护与建设,按照保护地域特色和传统特色、保护传统民居和传统民俗文化、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思路,突出京族文化、海洋文化、长寿文化等特色更加凸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AAAA级景区等悉入囊中。于是,理所当然地,“2014广西特色文化名镇”的称号名至实归。
京族服装秀出的京族文化
江平,这个有近2万京族人们聚居的城镇,自然少不了京族文化,而这也正是江平的独特文化之一。
在江平古街,如今还保留着一家裁剪京族服装的店铺。店铺主人樊文英从1987年开始学做裁缝,后师从一名归国华侨裁剪师。樊文英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京族服装很流行,几乎镇上的每个女人都有一套,但大多数都是个人裁剪而成,比较普通。
随着改革开放,樊文英开始思考如何对京族服装进行改良,从染布到花纹,从样式到裁剪,极花心思,使其成为京族独具特色的服饰。改良后的京族服装,既保留了京族传统服装的特点,又惊艳而不流俗,成为京族文明的象征性文化之一,吸引了许多有雅兴的游客前来购买、收藏。
在2014年举行的全区青少年运动会上,东兴中学代表队全体一袭京族服装登场,惊艳了所有在场的观众。如今,一到京族哈节、独弦琴弹奏等重大场合,穿京族服装成为一件隆重而高兴的事。一把独弦琴,一套京族服饰,一片海滩,海风徐来、哈妹们原生态的表演……如仙境画面,却真实地呈现在江平人和游客们的眼前。
古街里传出的古老歌声
步入江平老街,青砖灰瓦的古老建筑散发出来的气息,让人心神相宜。深冬的阳光在这里显得异常暖和而舒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往来于古街之上,平静的脸容在一束逆射的阳光中略显模糊。
转一个街角,忽传来一阵“咿咿呀呀”的唱声,声音循着斑驳的古墙,不小心撞到了墙角,萦绕在古街上空。江平镇人大办公室的刘知美告诉记者,这就是江平的“歌圩”了。
与记者印象中的“歌圩”不同的是,参与江平“歌圩”的绝大多数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在老年人山歌协会一楼的会堂里聚集着数十位老人,会堂的一边摆放着几张桌椅,唱歌的人要到这里来唱,坐在另一边的老人们就细听,享受着那些远去而熟悉的古老歌词和曲韵。从这里,可以窥见江平长寿文化的兴盛。
70岁的周大爷坐在会堂门外边上的一侧,背倚靠着墙壁。他在静听会堂内传出来的老伙伴们传唱的歌声,偶尔会侧转身体弯腰看看里面的情况。他说,一到圩日,这里就会聚满了从各地赶来的老人,有些还是从越南来的。而那些古老的歌词呓语,对于年轻人来说似懂非懂,那是曾经的生活,是远去但仍能看得见的历史。
“三圣宫”留下的历史足迹
离开老年人山歌协会,再转几个弯,看见的是“三圣宫”,一座建于明末清初的古庙。这里蕴藏着京族人的历史与精神魂灵。据老人介绍,所谓“三圣”即关帝、岳帝、北帝。明末清初,江平祖辈根据此“三圣”的丰功伟绩、保国护民之精神,弘扬英雄气概,缅怀英杰而修建成“三圣宫”。
“春秋大义匡正人伦,浩然正气普照乾坤”——看着这幅写在“三圣宫”门前的对联,可以遥想江平人的祖辈对浩然正气的追求和精忠报国的肝胆。
青烟袅袅数百年。由于历史原因,“三圣宫”共进行过4次维修。2002年,江平人响应港澳同胞的倡议,集结社会有识之士,发动民众,筹集资金,重修了“三圣宫”,使其蕴藏的历史文化得以更好地保留与流传。
如今,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三圣宫”的香火一直很旺盛,成为江平文化一景。
一曲文韵江平阔!深冬入江平,看到的、听到的特色文化数也数不尽。京族诗词雕刻、“唱哈”、“竹杠舞”、“独弦琴”、拉大网、高跷捞虾等边海民俗文化,在这个总面积257平方公里、拥有38公里绵长海岸线的小镇中孕育出来,江平人将它当宝,保护着、传承着……
来源:防城港日报
www.538100.cn©东兴信息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许可证号:桂ICP备07003839号-4 桂公网安备45068102000016号
东兴信息网,东兴市房产信息,东兴供求信息,东兴人才网,东兴红木批发市场,东兴旅游画报,东兴企业名录,东兴知道,东兴论坛,东兴网,东兴热线,东兴市生活信息免费发布平台
东兴信息网(www.538100.cn)联系人:黄先生13788103312 | 营业时间:09:00-17:00(周一至五) | 营业地址:东兴市新华路147号